
SERVICE PHONE
13570888671发布时间:2024-08-04 21:42:59 点击量:
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海淀鸡娃群”进击美国湾区林小米曾经是一位“海淀宝妈”,但当她来到美国湾区后,她才发现,这里的亚裔家长们,和海淀妈妈们有的一拼。通过下文多个美国湾区家长的真实讲述,我们不难发现,如今的美国湾区,更像是一个“美版海淀黄庄”,而某种意义上,这里的竞争要比北京要来得更加严酷。
林小米曾经当过几年“海淀宝妈”,她的大儿子,上的是北京海淀最好的小学之一。那时他们一家人刚从美国回来,丈夫从事科研工作,是高校博导,她也在海淀区一所国际学校工作。
一来身在教育资源的“大户人家”,二来夫妻两人性格佛系,林小米自认“从来没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操心过”。但她内心的平衡感,在儿子小学一年级开学的第一天就被打破了。
那天放学回家,孩子嘟着嘴坐在椅子上,看起来闷闷不乐。一问才知道,儿子的同桌早已经把课本全部学了一遍,还对他说,“爸爸妈妈说我就是来学校复习的,我再学一遍,知识就巩固了,掌握得就比你好”。
很快,她发现,学校的竞争压力在不断加剧。比如,学校开始在孩子们课间休息时安排速算竞赛和背古诗竞赛,竞赛规模从班级扩大到了全年级。
林小米若干次鼓励儿子,让他知道自己“很棒”,但每次一回到学校,他的信心又被碾压了。儿子责怪她:“同学都会乘除法了,你们没有教我,他们都比我懂得多!”
为此,她和学校老师沟通了一次,老师告诉她孩子专注力非常好,“但是他缺点儿东西”,并且善意“暗示”林小米,“给孩子买本五三吧”。
琢磨了一星期,她都没搞懂什么是“五三”,直到在家长群看到了其他家长晒教辅《53天天练》刷题,她这才反应过来。
走进新华书店教辅书店,看见书架上习题集密密麻麻,她感到有些窒息:“小学生有这么多题要做吗?”
一次她从家长群得知,学校午休期间,其他班级都在睡觉,只有儿子的班级安排做习题,她立刻把电话打到了教务处:“有没有可能大家都保持一致,大家一起休息?”
“双减”后,眼看着二儿子也要“幼升小”了,楼下的邻居——另一位海淀妈妈为了表达关心,拿出珍藏的“学而思整套题”,偷偷塞到了林小米怀里,转身就走,留下林小米一人在空空荡荡的院子里,守着独自玩耍的小儿子,心情一片凌乱。
不知不觉间,林小米也变得急躁起来。她开始不漏过家长群的任何消息。这个群基本只做两件事:攒班、买卖二手教辅。
有一次,她看见同班一个家长在群里说自己孩子每天最爱的事就是回家做卷子,每天都必须做一套,不做还要哭。紧接着,家长们纷纷询问:什么习题,在哪买的?
不久后机会来了——因为林小米夫妇工作变动,全家人将移居至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他们的下一站是:旧金山湾区。
旧金山湾区位于美国西海岸,这是承载着诸多世界科技巨头的行业圣地,也是美国主要的华人聚居地。在湾区大名鼎鼎的硅谷,华裔人口甚至高达40%。
2024年初,毕业于北京海淀区某双一流大学的艾鸿文迁居此地,她不无夸张地描述这里的“遍地精英”感:“一块砖头砸下来,985本科起步、美国名校硕士博士,百发百中。”
三个月后,她惊讶地在湾区发现了“补习街聚落”,比如硅谷市中心的迪安萨街(De Anza Blvd.)。
这里高密度排布着乐高、编程、艺术、体育、音乐等才艺班,班与班之间还穿插着各种可以供家长等孩子时休息的店、店,被当地人叫做“补习一条街”。
2019年,正是在这里,以奥数课起家的中国教辅机构学而思开设了第一家美国门店Think Academy,据北美华人e网称,学而思开张的那些天,华人家长们奔走相告,“和当初海底捞登陆一样”。
“湾区我是绝对不会考虑的。”遭遇过“海淀暴击”后,林小米特地把家安在了湾区之外,但现在的她仍然在湾区某教育媒体做主编,加了不少华人家长群。
时不时,她会萌生似曾相识之感:“其实,湾区这几年,好像也日益海淀化了,妈妈群的气氛极为相似。”
湾区群则是“孩子5岁了,每周五下班以后送他山上滑雪”,“孩子5岁,参加铁人三项拿了大奖,参加机器人比赛拿了大奖”,又或者“我们被xx私校录取了”。
“不管是在湾区群还是海淀群,我都感觉到家长之间的peer pressure(同伴压力),很焦虑,会让孩子效仿自己成功的路径。”林小米说。她的感受和《芝加哥时报》2023年4月的一篇报道不谋而合——
一位刚去美国的华人家长加了当地宝妈群,里边天天分享学习机、超记牛、护眼台灯、世界名著,还有群主私藏的网盘资源,那位宝妈感觉“串台了”,以为自己进了个“海淀鸡娃群”。
不过,在我们接触的7位湾区父母中,好几位一开场就连连强调,自己并不是鸡娃家长,说自己对孩子“没有什么别的要求”,“混个UC就好了。”
而他们口中的UC,也就是美国由十所高校组成的加州大学系统,一直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公立大学系统”,其中三所位列QS前100,加州伯克利分校更是在QS中排名第10。
“画画课,思维课,中文课,编程课不仅铺天盖地推进线上教学,还经常赞助本地大型亲子活动。你不想看到都很难。”
林小米说半岛·体育官网,教育机构开始在家长群里发放各种“规划资料”,比如,“如何从3岁开始走竞赛爬藤、体育爬藤之路”,资料里甚至贴心地帮每个家长算好各年龄段所需支出。
林艾米说,当鸡娃氛围达到某种顶峰,家长自然会利用手头资源开始“为娃加持”,比如帮孩子搞到大厂竞赛、实习经历,或是拉些投资助力孩子创业。”
“加州卷,现在已经是一句黑话了,特指湾区亚裔疯狂内卷。”据林小米观察,湾区教育已经肉眼可见地卷到了另一个高度。
她今年33岁,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大约十年前,她考入美国排名前15的大学MBA专业,丈夫在另一所美国名校取得了博士学位,后来夫妻双双进入硅谷科技大厂工作。
她想起自己在美国留学时,最常见的亚裔男孩画像是:理工科成绩好,身高比欧美男孩矮一截,容易自卑,一些人会刻意去练肌肉,“要不然任何族裔的女孩都没有办法约会到”。
她更担心的,是华裔内部愈发激烈的竞争——申请美国大学时,亚裔学生要在申请表一栏里填上种族,其中华裔、印度裔往往被单独列出来,其他亚裔种族则统称为“其他亚裔”。
Iris表示,“你会和那些数量众多的学霸,与此同时还在竞赛、文体各领域取得斐然成果的学生们同台竞技,招生官该选谁呢?很惨烈的。”
因为竞争残酷,在硅谷大厂工作的32岁妈妈Kiwi表示,此前“北美华人e网”论坛上有人爆料,说加州有华人家长为了孩子考私立学校能通过智商测试,找机构给孩子刷题被举报。
*湾区一些私立学校,要求家长提供第三方机构出具的智商测试成绩,智商超过130甚至140的孩子才有机会参加面试。
私立学校的最早入学年龄是4岁左右,或许是抱着“越早进、考试越简单些”的心态,焦虑的华人一代移民开始互相传递一种竞争心态,卷得孩子们加入竞争的时间点无限提前。
对于湾区华人家庭而言,3岁开始补数学可能只是一条基准线岁的华人妈妈Celia有一个3岁的儿子,他已经开始参加足球、画画、游泳、声乐等兴趣班了。不过比起周围的家庭,他们还不够“卷”。
在美国社会学家Hilary Levey Friedman的研究著作《一激到底》里,她用一组数据描述了美国中产阶级中上层正在陷入的“鸡娃焦虑”:
“很多湾区家长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塑造成‘六边形战士’,成绩要不错,体育要好,口才要好,情商要高,兴趣爱好要广泛且有拿得出手的专项。”
她并不想这样“鸡娃”,而是尽可能在早期为儿子找到天赋和兴趣所在,为此她不惜聘请私教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认真做规划和学习的能力被复制到了其他领域,比如,为孩子做教育选择。“我们这些卷王一代家长,恨不得拉出来一张表,把周围每个学校的优劣做一个加权评分。我知道基本上每家(华人家庭)都做过表来分析,无论是学校还是补习班、课外活动项目。”
Iris对儿子兴趣班的广撒网,很快收到了正向反馈:儿子3岁时,在体育班里频频得到教练的认可,“他是有天赋的孩子”。Iris开始认真思考“鸡体育”这条路径的可行性。
从林书豪开始,另一种英雄主义叙事在湾区华人里传开了,“华人妈妈那时候突然醒悟,原来除了读书,我们还可以鸡体育”。
“到了谷爱凌、陈巍、朱易这一辈冰雪运动员,夺得世界冠军的很多都是加州来的,这大大刺激了湾区华人家长。”
这只是“鸡娃”的开头,接下来她必须及时观察儿子的变化,“如果体育苗子下去了,别的苗子上来,我也会举全家之力去推他”。
在上哈克之前,大女儿念四年级,被选上了“天才班”,班级总共30人,只有1名白人男孩,其他全是中国、印度孩子。
31岁的数据工程师Amber表示,因为印度裔把英语作为母语,“练习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非常有用”,为此,“华人妈妈会讨论印度裔很注重培养小孩的软实力,比如演讲、领导力,也希望向他们学习。”
在谷歌西雅图办公室工作的华裔工程师Ryan说,过去印度裔只学习,一到寒暑假,印度爸妈会组织很多孩子来家里玩,其实是“分组学习”,爸爸带一队拼单词比赛,妈妈带一组做数学题
根据当地特许学校(一般是教学质量高、成绩出色的公立学校)的招生记录显示,当亚裔进入当地,白人学生就会开始离开;而同范围内的私立学校总入学人数也不增反降。
就华人二代移民Ryan观察,本土美国人很少像亚洲人那样,愿意拿出家庭收入的至少一半投入到小孩的教育里。
Iris身边有不少家长是这样备战的——比如她在课外班上遇到的那位宝妈,针对湾区排名前十位的私立学校,挨个研究。
先针对每个学校可能提出的面试问题,上网搜集所有家长分享的面试经验,第二步是去找在读学生的家长询问学校的文化,喜欢什么样的家长和学生。“就像当年自己申请大学一样,”Iris说。
私立学校的面试时间大多是1小时,这位同学家长每年针对每所学校都要提前做好三到五个小时不同风格的面试内容,
连续备考两年后,十所私立学校中没有一所学校录取这个孩子,“基本都被列入wait list,待定。”而湾区的惯例是,进入抢手私立学校的wait list,实际上约等于收到拒信。
后来在一次聚会里,这位家长沮丧地讲述漫长的失败史。别的家长建议,私立学校可能有每年捐款5-10万美元的潜规则,捐了就能录取孩子
她恍然大悟:“你怎么没早跟我说呢,咱别‘潜规则’,明码标价,我愿意捐啊,捐了能录进去就行。”
Celia在湾区从事教育行业,她至今记得自己一个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模样,那个小姑娘看起来总是“呆呆的”。
*文中林小米、Iris、艾鸿文、Celia、Amber、吴爱萍、Kiwi、Ryan、左左为化名